关注

申光星:机器人教育打造中国“智造者”

字号+ 作者:申光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6-08-20 11:06:36 我要评论()

机器人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



机器人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模式和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得到了当地政府以及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认可。然而,机器人教育在我国总体上还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是个方兴未艾的新热词,目前尚未得到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机器人教育是一种特色教育,主要是通过让学习者组装搭建迷你机器人模型、并通过循序渐进地编程和智能控制,达到培养3到18岁幼儿、儿童和青少年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目标。这种教育方式重在培养个体的能力和素质,需要长期的练习和积累才能见效。因此,机器人教育是需要教育部门、家长和学生共同付出时间和耐心的长期工程。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节奏日益加快,素质教育纵深推进,而机器人教育恰恰是通过创意无限、启迪智慧的学习“做机器人”的课程,恢复孩子充满灵感、想象丰富、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天性。

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看看,机器人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开发想象力、提升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国民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从长远展望,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机器人科技及与之相应的机器人教育必不可缺。换句话说,重视并开展机器人教育,既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也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机器人教育比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落后了至少10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学生的精力主要向应试科目倾斜,其它课程如音乐、体育、美术、科学都要让道,更何况机器人教育这种新兴的、边缘化还比较严重的课程?令人欣慰的是,自从国家实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后,这一弊端有望改变,但还需时日。日、韩两国更多借鉴了欧美的重引导、重启发、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因此,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机器人教育备受两国重视。根据不完全统计,机器人教育在日、韩两国学生中的普及率高达90%以上,每年都会组织多项全国性的高水平机器人赛事。日韩的机器人产业目前在世界占有领先地位,离不开机器人教育的从小普及。

2015年底在浙江乌镇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工智能成为大会的重点议题之一。百度无人车、沃尔沃智能互联汽车、无人机等产品展示了智能化设备的最新成果。所有这一切人工智能设备,其实都可以归纳为一个词——机器人。广义概念的机器人可以涵盖一切能够为人们提供劳动、服务、娱乐、学习等功能的机器设备和软硬件。

通过科技巨头们的视野,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就是人工智能。现在的中小学生,等他们进入社会工作或创业的时候,必将面对高度智能化的生存环境。能否熟练地掌握和利用智能设备,是决定他们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小学习和掌握机器人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机器人教育发展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问题还有不少,需要社会各界以及业内同行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和完善。首先,以比赛为导向、以得奖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导致机器人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受到扭曲。机器人教育被打造成了新的“特长生”项目和艺体项目的变种,只是片面注入了“机器人”的概念,不利于机器人教育的普及;其次,国内主办的中小学生机器人比赛技术难度越来越高,标准与大学生比赛相差无几。一些培训机构为了迎合比赛成绩,从设备上完美配合赛事,学生培训主要是学操作、点按钮,失去了锻炼创新创意能力的初衷;再次,现有的机器人教育机构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教材教案不够严谨和丰富,所谓的“做中学”“玩中学”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机械地重复性操作;最后,师资储备及能力不足,是目前所有教学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机器人专业教师”作为新兴职业,没有相关的大学专业,没有成体系的培训认证机构。教育行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师资力量,无论体系、设备、教程做到何等完美,最后的环节还要落实到教师跟学员的互动与交流上。因此,机器人教育师资的专业性有待提高,而针对师资体系的认证管理缺乏统一标准,急需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指导政策。

开展机器人教育,应当尽快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设计推进机器人教育的时间表、路线图,及时出台有关教学标准和规范,并在一些有基础、有经验的地方开展试点。在当前机器人教育师资普遍匮乏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适当引入社会机构和兼职师资,以此带动机器人教育从点到面、逐步扩大普及面。(作者申光星 为百星机器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

    《中国教育报》2016年8月20日第3版

1.立国教育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立国教育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立国教育网”或“立国教育联盟",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立国教育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立国教育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陶西平:笑声、掌声、辩论声,声声入课堂

    2018-04-28 09:37:45

  •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词汇解读

    2018-03-07 15:33:55

  • 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更不容"缺席"

    2018-02-23 21:15:17

  • 谁掌握大数据谁就掌握育人主动权

    2018-01-29 12:36:00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