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

在探索高等教育中国化的努力中建设一流大学

字号+ 作者:程方平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2018-01-23 23:20:18 我要评论()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面对国家和人类共同的高等教育问题,探讨了中国人民大学应看重的价值、优势、条件、长处、不足、问

在探索高等教育中国化的努力中建设一流大学
——在中国人民大学创办80年校庆时的沉思
 

摘要: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面对国家和人类共同的高等教育问题,探讨了中国人民大学应看重的价值、优势、条件、长处、不足、问题、危机和据此采取的发展策略。在探索高等教育中国化的努力中,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比较纯粹、有效的中国高等教育经验。

   关键词:一流大学;为人民办教育;注重教育规律;追求真理的意志

    曾经有人质疑,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共产党)创办的高校是否能成为一流大学?笔者认为,能否创办一流大学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确定或认同什么是“一流大学”的标准?是否要坚守共产党当年创办大学的初心和理想?我们要在什么方面超越原来的“工农教育”“干部教育”等历史局限,在中国高等教育百舸争流的竞争中与时俱进,找到我们的优势、潜力和赖以成长和竞争的基础。也就是说,作为共产党创办的大学,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面对国家和人类共同的高等教育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应看重的价值、优势、条件、长处、不足、问题、危机和据此采取的发展策略到底是什么,这是当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人民办教育,为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办教育

    1937年7月底,就在日本侵华的“卢沟桥事变”的同一个月内,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决定在积极扩大抗日军政大学的同时创办陕北公学,即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民大学)的前身,由深谙文化教育规律的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成仿吾、张云逸等一批党内的著名教育家筹办。在投入仅1,800元(法币)的开办费后,经过约一个月的努力,陕北公学便正式开学,并迎来了第一批学生,由成仿吾担任校长和党团书记。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下,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被确定为“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但为人民服务、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培育先进分子,一直是陕北公学直至人民大学办学的基本追求。

    同年10月23日,毛泽东为陕北公学题了词,宣告了共产党创办大学的明确初心:“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和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进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毛泽东的这一题词,至今已经有整整80年了,但认真品读,依然有振奋人心、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作用,使人能体会到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决定创办大学时所持的理想、所立的初心。

    为了实现毛泽东所倡导的培养一大批中国发展需要倚重的先进分子的目标,只有举办者的意志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办教育就要尊重教育规律,依照教育的基本规律办学,并分析和确定在中国、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应该采取的举措和对策。所以,在“陕北公学(1937年—1939年)”,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1939年—1948年)”“北方大学(1945年—1948年)”“华北大学(1948年—1949年)”和“中国人民大学(1949年至今)”时期,办学的领导者都非常重视对教育规律的探究和积极的教育实验。从创办时设立的五个系之一的师范专修科、培养师资的高级研修班、设置教务长、健全学校组织机构、创办分校、与抗日军政大学联合招生、总结教学经验、制定教学计划、阐述教学方法,到成立教育系、教育学院、教育研究室、师范部、课本编辑室、培养教育管理人才、成立教职员协会、接管地方教育局和学校、培养研究生、建立校务会议制度、建立学生会、吸收班主任和教师代表参加学校管理等,一直都“为过渡到新型正规教育做准备”,在与现代高校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做了许多主动积极的实验、实践探索。

    为人民办教育,为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办教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时提出的口号,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的办教育理想和各阶段奋斗的共同目标。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教育是其重要的工作领域,也是其改变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从推进工农教育、扫除文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全民义务教育、促进公立学校均衡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到发展职业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终身学习、全纳教育(残障人士回归正常学校教育)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等,都既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也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需求。在帮助党和国家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方面,人民大学的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见,人民大学的创办者和先贤们非常明确,办大学不是办学店或政府的教育行政机构,要有懂得教育、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一大批“先进分子”按照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的规律苦心经营。1949年,在人民大学正式定名以后,便陆续设立了专修科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并着手培养研究生,请前苏联教育专家进行指导,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方面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1952年院系调整后,人民大学教育专业类的这些基础专业被调剂到全国各相关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至今在中国研究教育的各个“重镇”,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可以看到其教育影响的明显印记。这说明,在办教育、办大学,尤其是办共产党倡导的大学方面,人民大学不仅有良好的传统,而且作出了基础性的重要贡献,其自身也具有持续发展教育探索优势的巨大潜力。

    1984年3月,人民大学曾成立高等教育研究室,1999年成立教育科学研究所,2001年— 2003年始有教育类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又重建高等教育研究室,2011年成立教育学院,包含硕士、博士教育和全校的教育类公共课,对提升人民大学的教育质量和教育专门研究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大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精神与文化对学习者和全社会所起到的重要引领作用

    人民大学校徽图案的核心部分是篆书“众”字的局部,由三个“人”字构成,明确地表现了以人民大众为念的理想和追求,是以占人口85%以上工农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将自己创办的大学命名为“中国人民大学”,是有鲜明的价值取向的。所谓不忘初心,就是要在关注未来、关注融入世界、关注横向和谐的同时,也要关注纵向的和谐以及我国教育面对的实际情况,即不忘我们最初办学的目标与立场。人类的进步,教育的进步,一个极为重要和明显的趋势就是推进文化教育普及,提升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这与所有国民的发展理想是一致的,也与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奋斗教育发展目标相吻合。在经济基础不断厚实、技术支撑日益优化的前提下,人民大学和国内外各高校关注的教育问题既有共同点(如提高教学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高等教育的方向前进;用好先进的教育技术,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并茂的专门人才;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优化其基本功能),也有不同点,如还要关注执政党执政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提高中国教育服务的水平,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环境。也就是说,人民大学既要符合执政党办学的意愿和立场,也要能探索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化道路,如此才更能体现执政党办大学的独到之处和优势所在。

    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人民大学是有着良好和丰富的历史经验可以认真总结的。在人民大学的初创时期,其他高校最亲民的尝试主要是参与科学下嫁、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等运动,而共产党创办的大学则早已经使一大批工农分子有了真真实实上大学的经历。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当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陷于瘫痪之时,人民大学创办的函授教育,已使很多没有想过上大学的人,包括笔者本人,有了自学高等教育的希望和路径,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薪火相传。

    共产党创办的大学完全有可能成为一流大学,关键是确定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具体目标,如何办才能称为真正的、被广泛认可的、以自己的独特之处赢得社会广泛尊重的“一流大学”。在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大学中,也有旗帜鲜明地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关注民众教育基本权益等为专业教学和研究特色的。日本的北海道大学和欧美的一些知名大学等,都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

    笔者认为,大学的真正价值并不仅限于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条件和研究设备,而更在于其内在和外显的精神与文化对学习者和全社会所起到的重要引领作用。在这些方面,人民大学也是有良好历史和重要积淀的。不仅人民大学的直接创建者群体,如吴玉章、徐特立、成仿吾、范文澜等发挥过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常来学校讲演的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张闻天等,也对学校的作风、学风、制度、文化、教学方法、研究规范等的建设提供了各种有益的指导,且至今仍有明显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作为共产党创办的大学,在今天的中国有一个既得天独厚,又义不容辞的工作需要做好,就是要通过规范和专业的研究,认真总结好共产党在管办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的历史成就和经验教训。例如:在“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毛泽东的高等教育思想及有关的理想和主张没有做认真、深入的总结,致使一些有价值的历史经验、重要实验等被简单丢弃,在部分问题上又多次重蹈以往的覆辙。例如:毛泽东曾多次强调开门办学、缩短学制、不一味地灌输讲授、敢于质疑权威、重视实践或学以致用、反对教条和空谈、端正学风、了解社会和世事、不崇洋媚外、不片面强调学历、注重调查研究并把握矛盾转化的规律等,都是高校纠正当下时弊、找回自我、端正学风、提高质量和实效需要特别认真借鉴的。如果在这些方面,人民大学能做一些更加积极的尝试或验证,在探索高等教育中国化的努力中,很可能有诸多创新性的发展,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比较纯粹、有效的中国高等教育经验。

    坚守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和追求真理的意志

    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做到所有的专业或学科都世界一流,也不可能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一个模式。被全世界广泛认同的一流高校都必然会坚守自己早已确立的立场、原则、目标和特色,并在此基础上继续不断地拓展和创新,使一流的学科和专业持续增加,当然也会有部分的学科专业随着时代变迁出现正常的、相对的弱化或消亡。作为一流的大学,既要有部分学科专业在同行中有明显的领先优势,更有整个学校的良好和持久的精神与风气。能在多个专业领域开教学和研究之先,并能保持其个性和质量等优势,这是这类高校通过认真思索、确定取舍后,必然会确定要达到的既定目标。

    人民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我们要办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还是具有相对优势和自觉确立的重点。如果选择的是前者,我们就要明确,是否认同在办大学方面,全世界高校普遍认同的相关原则和标准。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前提。但当我们又要坚守自己的精神和文化,考虑如何兼容古今中外,使自身的发展根基深厚时,就可以尝试与探索另一种选择。要相信,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及其体系,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平台上,都是有充分发展创新的空间的。例如:人民大学的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等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在国内外均有相当的知名度和专业声誉,这应是需要保持的重要优势所在,是在该学科或专业领域达到“世界一流”的重要资本之一,如能认真、务实、符合规律地经营,可使之具有更加良好和国际化的传播与影响力。

    在其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善现行的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实验、鼓励师生自主自由地学习与探索,使更多的专业教育充分发展。而不是仅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专业研究等方面做消极、盲从、模仿和贪大求全等被动地适应,迷失了对自身应有的认识、判断和选择。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以外,还有一个更基础的问题未被高校及各类办学者广泛、充分地认识,即如何看待在高校评价中标准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则、思想、理论依据等。笔者认为,在办一流大学的国际视野中,起码应有三类基本的标准是需要单独和专门深入地思考的:所谓“科学类的标准”是可以认同或直接借鉴的,其依据是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脑科学、医学等研究实验基础上的发现和总结,属于高校办学可遵循的一般规律。但在哲学、方法论、世界观、本土经验等方面,标准则应是多元并存的,差异的存在是正常的,是良好教育生态生成的重要理由。中国共产党有理由办好自己理想的,也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就是以此“哲学类的标准”为依据的。而要兼顾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行性,充分借鉴中国教育的传统资源,也要有“经验类的标准”提供支持。共产党在创办教育的初期,曾明确指出:过往中国办教育的经验都应是未来教育发展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这一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务实的精神,今天看来依然非常需要继承和弘扬。过去我们曾狭隘地认为,办大学或高等教育只有一个角度、一个标准、一种模式,现在看来这不利于我们认清大学发展和改革的方向,也容易在思想上造成混乱,限制高校发展创新潜力的发挥。

    纵观千余年来世界诸多一流大学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以不同文化历史,甚至不同宗教信仰为背景的“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多,其哲学和经验层面的积累,对上述背景不同的大学依然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存在即合理”,就应该明确地意识到,没有各国、各民族哲学和经验印证的教育规律,是很难被普遍认同为世界的、科学的和规律的。在这方面,中国的大学,人民大学应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追求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与反思党办大学的初衷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有很多共通之处。但要意识到,所有被广泛认可的一流大学,都是因校制宜的最佳典范,而不是以某国的某所一流大学为追慕和迷信的对象,仅做亦步亦趋的效仿。例如:全世界现有的著名高校,大都曾学习过德国洪堡大学的典型办学经验。但也很明显,哈佛之所以是哈佛,麻省理工之所以是麻省理工,就是因为他们不是洪堡大学的简单复制品。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可以一流,地方上的专业性或职业性大学也可以世界一流。所以,在获得诺贝尔奖、评上某“工程”资格、在国外刊物上发文、挖一些专业人才之外,还应有更本质、更关键的指标需要关注,即要有对高校教与学规律最基本的把握,要在提高质量、效率和给予师生自由发展空间等方面不懈追求;更要有高校自己对办学理念和文化传承的坚守,有被广泛认同的学校制度和文化,有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发展,有良好的学风和应对挑战的智慧和勇气。

    在大学或高等教育领域,人民大学的发展、改革与正在进行的许多探索,都是值得认真反思的。例如:2013年在第一批中国高校章程的公布之中,人民大学就与众不同地将第一章确定为“学生权利”。又如:多年来人民大学一直坚持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实际做深入的社会调查与实事求是的研究。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一种重要和明确的坚守与追求,也使世人看到,人民大学看重的优越性,不是经费多、高楼大、行政级别高,而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和追求真理的意志。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共产党创办的大学,在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艰苦的条件下,作为曾经的华北联合大学,也能与西南联大、西北联大等并辔而行,成为当时大学和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聚集地,成为后来新中国建设重要的人才摇篮。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人民大学既有条件和环境的不断改善,也要看到问题与挑战更加复杂与激烈,很容易迷失自我和奋斗的方向。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验,中国人民大学从中国的国情和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总结人才培养的规律,提供越来越务实和亲民的服务,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和业绩。(作者:程方平,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注释:

本文所涉及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的信息主要引自: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丛书编委会编.中国人民大学纪事(1937-2007)[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北京教育》杂志

1.立国教育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立国教育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立国教育网”或“立国教育联盟",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立国教育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立国教育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推进部省合建开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

    2018-03-02 16:53:45

  • 学者专访| 促进学历教育发展须多方合力

    2018-02-23 21:26:06

  • 依法推进高校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18-01-29 12:32:45

  • 俄罗斯高等教育正在崛起

    2018-01-12 13:51:32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