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致教育者:别毁坏孩子的希望和你对孩子的希望!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9-01-17 15:16:49 我要评论()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教育者需要更高的视野、更本质的反思、更有价值的引领,努力保持内心的淡定,用希望模式代替显性化的怨

 

导 读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教育者需要更高的视野、更本质的反思、更有价值的引领,努力保持内心的淡定,用“希望”模式代替显性化的怨天尤人,用“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来规避压力。 

从某种角度上说,学校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中小学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其根本都是在经营“希望”。“希望”模式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说优秀教师往往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一起来看。 

从某种角度上说,学校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中小学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其根本都是在经营“希望”,包括教师、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和孩子对自己的希望。

沃伦·本尼斯(美国)在《领导者》一书中提到“,我们没有变成自己希望变成的样子,我们没有变成自己需要变成的样子,我们没有变成我们将要变成的样子,但是,我们要感谢的是,我们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作为教育者,应该看到每一个孩子的进步,至少能够清晰地感悟到孩子“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 

教育孩子必须守住一个底线:别毁坏孩子的希望以及你对孩子的希望。

1

用“希望”模式代替显性化的“怨天尤人”

即使某个孩子的表现很令人担忧,有智慧的教育者也会将那些担忧放在内心深处,而不是以唠唠叨叨的方式随意地表现出来。要知道,成人对于孩子担忧的那些事,如果以粗暴的方式让孩子感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而且这种困扰成了孩子的生活压力,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成人所担忧的事一定会发生。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教育者需要更高的视野、更本质的反思、更有价值的引领,努力保持内心的淡定,用“希望”模式代替显性化的怨天尤 人,用“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来规避压力。

教育之旅,尽管困难重重,令人困惑生畏,但同时也饶有趣味,用“世界并不是看上去那样”的眼光去看 待孩子的不足,与孩子友好地相处,会催生很多有生命价值的意义,孩子的生活也会由此而变得更有情趣。

“我们要面对的未来确实是不确定的,也是不安定的,但绝不是没有希望的”。“希望”是教育工作者的商品,而教育者的技术和能力是“可以购买希望的货币”;货币不足,或者购买的不是“希望”而是其他商品,意 味着教育出了问题。我们不能让经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熏陶之后的中小学生反而“倒退到几年前的样子”。 

教育孩子就是领着孩子奔向希望,希望就在眼前,未来就要到来,必须勇往直前。

2

优秀的教师往往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优秀的教师有着对于孩子发展的乐观,有时甚至是毫无根据的乐观。教师用神奇的乐观感染身边的孩子,特别是当孩子处在沮丧、委屈、直面失败并且要承担失败带来的后果时,更需要用乐观来给孩子“疗伤”,重新点燃孩子的希望,帮助孩子树立对于成长的信心,激发孩子确立更加美好的愿景。

目前的教育环境尚处在高度复杂状态,摆在教师面前的工作也日益复杂,教师几乎每天都要应对进退两难、似是而非、莫名其妙、相互抵触的那些带着疑难问题的事务,而且信息时代让一切都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凡事都有被炒作的风险,教师的工作从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再加上教育外部信息的干扰,导致人们对本真事情的模糊认识和难以容忍,使教师经常会遭受到“诚信力缺失”的误会和攻击,从而窒息教 师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热情、教育创新的建设性行动以及关于学生发展的乐观态度。

因此,教师对于孩子发展的乐观并不是“非专业的盲目乐观”。一切工作的专业性体现在对事物的复杂性把握上。当然,这里的“专业性”是宽泛的,不只是会做班主任、能上好课,还包括“共情力”“故事力”“意义感”等社会化的、面向未来的能力。

关于孩子发展的那些宏伟目标,都必须以增进沟通、信仰共容为支点,将目标聚焦在确立希望、实现希望的行动以及梦想成真的成果上,一切塑造孩子未来及塑造孩子强大自我的努力,都应该着眼于大趋势,而不是将精力定格在一时一事的“对与错”之中纠缠不清。

对于乐观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杯子里的水不会是半满的,永远将是满满当当的”,他们坚信:教育孩子意味着有能力改变孩子,让他们朝好的方面改变,也相信孩子能够自己改变自己,更相信孩子在将来一定有能力改变整个世界。

3

教育的成功离不开自由的时空

教育的成功,体现在“梦想成真”、将希望变成现实的过程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规训”的作用和力量,因为“规训孩子”是支撑孩子的梦想成为现实的原动力,离开规训,对孩子的教育就无从谈起。

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将“规训”做成了唯一的教育行为,某些经典的励志故事“神化”了规训的效用, 甚至控制孩子进行教育时所出现的那些无情的、冷漠的、不道德的负面元素,也被人们“以爱的名义” 所容忍。全天候的学校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让孩子不堪重负,几无自由、自主的空间,也没有选择休息、闲暇的时间。

为了实现全面控制,教师和家长都害怕遭到孩子的抵抗,不敢进入一个对于孩子来说是公平的、健康的、创造未来的行动之中。事实上,过度夸大规训的教育力量,会把孩子逼向生存困境。

孩子并不喜欢成人指挥他们做什么而成人自己不做,他们更容易受到成人行为的影响而跟着成人一起做,如果成人还能时不时给予孩子肯定,孩子做事的用心、用劲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教育孩子,“胡萝卜”永远比“大棒”更有效。

教育孩子需要创造一个焦点,把孩子吸引进来, 就好像“一个专心致志在沙坑里玩沙的小孩子,必然会吸引其他孩子的加入”,教育者要设计一些更有磁力的任务,让孩子受到吸引而自主地参与进来。好的教育设计就像“名家高手用意愿编织出的锦缎”,使孩子更加痴迷于自己努力要实现的目标,对于完成学习和工作的具体事务有着毫不动摇的专注,教育者要做的事是适时给一些鼓励和忠告。

教育是一项需要互动的工作,而不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颐指气使,教育孩子不是指挥孩子去干什么,而是教育者以自己对某项工作的专注吸引孩子的专注,孩子带着自己的专注钻进了教育者正在做的事中,从而彼此依存、相互联结并寻求共鸣。此时,教育者不只是吸引孩子的专注力,还要投入自己的专注力,教育者与孩子的互动并不是向孩子发号施令、孩子服从命令即可,而是彼此激发出各自最好的一面。

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明白一个道理,向学生布置任务首先要讲为什么然后再讨论怎么办,而不只是“我说你做”,改变孩子的唯一途径是认真沟通、达成共识,而不是简单地发布指令、控制孩子去执行命令。教育就是影响、指引,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是需要亲力亲为的参与过程和实施行动,“你可以‘领’着他走到水边,却无法‘管’着他去喝水”,教育最终要依靠自主和自由的力量,而不是机械的规训和粗暴的控制。

 


转自 | “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

来源 | 《人民教育》2018年第22期

作者 | 林卫民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1.立国教育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立国教育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立国教育网”或“立国教育联盟",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立国教育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立国教育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值 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

    2020-09-25 15:25:34

  • 请告诉孩子: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2020-09-18 10:24:30

  • 让你的讲话成为学生过滤不掉的声音

    2020-08-31 17:11:05

  •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0-02-06 15:17:58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