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发展对策研究

字号+ 作者:张利格 汤鹏翔  来源:《高教探索》2016年第5期 2016-06-04 15:33:59 我要评论()

摘要:加强校企合作是研究型大学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自身可持续发 展能力的重要路径。当

摘要:加强校企合作是研究型大学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自身可持续发 展能力的重要路径。当前研究型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愈加密切,但深度和广度不够,存在动力不足、层次不高、创新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迫切需 要改进工作思路,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借鉴SWOT分析法对研究型大学开展校企合作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新形势 下研究型大学开展校企合作的发展对策,进一步提升自身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同时有效发挥对企业为创新主体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SWOT分析;发展对策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为了更好发挥二者优势而进行的互动过程[1],双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发展。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高 校在人才和科技、企业在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各自优势,使其资源得到最佳的互补和配置,有效地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 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合作方式包括技术攻关、技术转移、联 合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共建科研基地和平台、人才联合培养等。校企联合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培育创新力的重要模式之一。[2][3]

  研究型大学是指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体,以与国内外组织保持广泛而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基础,拥有完善的教学及科研试验设施、一流的师资与科研队伍, 以创新性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为中心,以高层次人才和原创性科研成果的最大输出为主要目的,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与社会全面和谐共处提供关键人才、核 心技术支持及必要需求服务的组织。[4]对研究型大学而言,校企合作使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有效衔接,可以获得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联合 开展科技创新,能够为师生提供实践机会和环境。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进行,我国正在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企业成 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变革中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路径需要深入思考,必须应时而变,顺势而为,尽快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找准自身 定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行业优势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是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各国在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都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5]。美国各大高新技术产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与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合作创新关系,“北卡研究 院”以及“硅谷”等都是校企合作创新的实践成果[6]。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遵循三大发展战略,即研究型大学与科学院合一的战略,大学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战 略,大学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战略。[7]校企合作作为三大战略之一,极大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研究课题由大学和企业共同提出、共同承担,研究成果一般都会 被企业直接应用于产品开发。这些研究的选题直接针对某行业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进行探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是产学 研合作较为成功的范例。这些措施使得美国的大学广泛参与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研究型大学与企业结成紧密的联合体,进行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日本政府将产学 研合作当作一项基本国策,要求研究型大学与企业认真实施。[8]在立法、资金投入、政策优惠、宣传引导、促进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鼓励校企双方进行深度合 作,大学广泛设立科学院和共同研究中心来迎合这种合作趋势,很多高科技企业把自己产品的研发中心放在大学,利用大学的科研平台来提高自己产品的科技含量。 如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1987年,致力于高技术领域跨学科的产学研合作,实施了“面向人类与社会的先端科学与技术开放式实验室”计划;如 东京大学富士电气实验室,设有知识产权部门,成立了自己的科技孵化器,与企业共建实验室。

  我国自“十一五”规划以来,为推进产学研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提出,要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 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话语 权,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已被党中央 定位到国家坚持走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企业技术力量的增强,校企合作逐渐成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基础上的自觉行 为。[9]清华大学早在1995年就成立了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目前该合作委员会已有海内外成员单位近200家,与近20家国内外企业合作委员会成 员建立联合研究机构,如与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成立联合研究所,共同研制大型压机装备,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与行业企业、大型企业集 团的深度合作和全面协同,强力推动“先进工业合作伙伴计划”,与中航工业、航天科技等航空航天大型企业集团已开展全面合作。北京交通大学与青藏铁路公司合 作研发GSM—R系统,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合力研发自主品牌汽车等。

  研究型大学作为科技创新资源的聚集地,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校企合作在合作规模、创造效益等方面依然存在 一定的差距[10],亟需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全面发挥校企合作效力,这也是研究型大学适应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形势的重要发展战略。本文借鉴SWOT分析法对 研究型大学开展校企合作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研究型大学开展校企合作的发展对策。

  二、研究型大学开展校企合作SWOT分析

  SWOT模型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和劣势因素(Weakness),外部机会因 素(Opportunities)和挑战因素(Threats)一一罗列出来,并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顺序排列和全面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最终制定改 进现有战略、提升分析主体竞争力的具体战略。

  (一)S(优势)分析

  1.高端的科学研究能力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自主创新的源泉,在国际前沿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上有多元化的科研团队,他们长期在科研和教学一线工作, 专注于在相关专业领域开展持续研究,有深厚的专业背景知识、敏锐的创新洞察能力和丰富的科技研发经验,是研究型大学为企业提供全面技术支撑的人力资源基础 和保障。科研人员手中掌握着大量的科研成果,但大部分成果没有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国家依托研究型大学建设了各级科技创新基地,包括各级实验室 (工程中心)、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这些创新基地可以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技术研发、技术集成、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

  2.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

  研究型大学担负着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杰出人才的双重任务,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 聚集地,在培养和造就优秀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人才上有独特的、专业的优势。目前来看,企业更多承担的是人才使用的末端,在培养与能力提升阶段并没 有与研究型大学联合。研究型大学凭借自身的人才培养优势,一方面,可以联合企业开展实践型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对口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在 职人员开展高层次专业培训,提升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3.深厚的品牌影响力

  研究型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载体,科研力量雄厚,科教人员治学态度严谨、创新意识强,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 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研究型大学是代表科技创新实力的一张名片,并且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信任,在科技产业发展中品牌优势凸 显。

  (二)W(劣势)分析

  1.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与市场需求关联度低

  研究型大学更多地承担了社会和政府赋予的任务,受到了政府较多的资助,因而对企业的需求关注度较低,教师的科研活动通常以追求先进的学术成果为 目标,注重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但与产业需求脱节,与市场关联度较低。[11][12]而且,科研项目结题之后,往往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较少开展成果转 化,忽视了其在产业中的应用,造成了一种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的浪费。

  2.传统观念束缚,合作模式单一,缺乏合作主动性

  研究型大学与企业的合作由来已久,但多数以被动反应式项目开发为主导,以“短平快”的项目居多,深度合作较少,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层次低,长期 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较少。另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日益密切的情况下,仍有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对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形势认识不足,在校企合作中缺乏主动性, 更多的是被动等待企业前来寻求合作,较少主动走出去推广手中的技术成果。

  (三)O(机会)分析

  1.企业亟需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我国一些企业存在着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 牌、产业技术研发能力弱、高技能人才紧缺等情况,导致企业竞争力弱,处于产业价值链末端。[13]企业要想在快变的节奏中处于不败之地,需要通过寻找合作 伙伴来加快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时代和市场的快变性和多变性。企业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发展新兴产业,都将对人才、技术、研究平台的需求愈加 强烈。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技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科研重要基地,无疑是企业的理想合作伙伴。

  2.形势利好,国家鼓励扶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四个坚持”:坚持 需求导向、坚持人才为先、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创新。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 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激励成果转化,《意见》指出要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同时 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意见》提出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 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等学校新聘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政府系列重磅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为创新决策的主体,强调 了研究型大学与企业联合的重要性,同时为研究型大学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松绑,这些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大的政策空间和制度灵活性。

  (四)T(威胁)分析

  1.企业是创新主体,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的角色和参与度发生改变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指出,发挥好市场配置技术创新资源的 决定性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突出成果导向,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普惠性政策和引导性为主的方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现行科技计 划体系整合为五类项目,解决科技资源“碎片化”,更加聚焦国家目标。到2017年,政府资金的主要竞争项目将被淘汰,其中包括“863计划”、“973计 划”、科技支撑计划、行业计划等。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形势下,国家科技计划将以企业牵头为主,研究型大学直接获得国家科技计划资助的力度将锐减,科研经费来 源压力巨大,研究型大学需要主动参与到企业牵头的国家科技计划中,才能持续间接获得国家的经费扶持,在未来的科技计划体系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投入方式变化——国家支持方式发生变化

  为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部、科技部在科技部归口 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管理中引入后补助机制,共同出台了《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财教[2013]433号)。对于研究型大学来 说,若想承担后补助类的项目,先期投入的经费来源必须找到支持渠道,学校自身的先期投入能力是有限的,通过校企联合借助企业的力量共同进行项目的前期研 究,则可以很好地解决先期经费来源的问题。

  三、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发展对策

  (一)挖掘现有校企合作资源,依托存量做优

  研究型大学中不乏有很强能力去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科研团队,与某些企业一直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但是这种合作大部分维持在针对企业的具体需求的一 次一签合同的阶段,并没有通过具体协议的约束使企业与科研团队建立深度合作并绑定为长期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合作较为松散。为此,研究型大学应该充分梳理和 分析现有校企合作基础,依托现有的存量,积极引导和挖掘,将一事一议的单次横向合作促成长期稳定、常态化的合作,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实验室、参与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使自己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首选合作对象。

  通过与行业优势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和市场敏感度,占领合作的先机;通过共建实验室可以获得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 也使高校的科研工作更贴近市场需求,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周期;通过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了解企业内在发展需求,融入到与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等组成的 技术创新组织中,联合各方力量开展科技创新。在当前国家科技计划以企业牵头为主的新形势下,研究型大学通过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可以有效拓宽申报渠 道,联合企业共同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新的科技计划体系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布局增量做强

  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是加快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体系完善的重要途径。研究型大学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基础研究和 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结合自身学科优势、科研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与行业优势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 新平台,加大资源共享和整合的力度,与行业优势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可以通过搭建不同层级的协同创新平台,超前引领和布局,带动并实质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首先,积极建设校级协同创新平台,围绕地方、行 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注重学科交叉,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参与,通过校级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集聚更多的协同创新伙伴,汇集多方资源,同时营造协同 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为申报省部级和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奠定基础。其次,建立以校企共建实验室为基础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扩大合作规模,拓宽技术辐射面,形 成产业聚集,提升产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对产业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实现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化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闭环体系。第三,在校级协同创新平台、校 企共建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工作基础上,整合创新资源和载体,牵头或参与到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如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及 其他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全方位参与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科技创新。

  (三)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以鼓励开展校企合作为出发点,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在科研项目方面,计算工作量时给予重大校企合作项目相近于纵向课题的权 值,适当下调校企产学研合作基金项目管理费以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适当增加横向合作项目的劳务费提取比例以提升教师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的积极性; 在校企共建方面,鼓励校企共建合作平台,并配备相应的条件支持,如将其作为引进专职科研人员的平台,增加研究生招生名额等;成果转化方面,结合最新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尽快出台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的管理办法,明确成果转化的审批依据,提高成果发明人的收益所得,鼓励教职工发 明创造和其它智力创作;最后,将以上三个方面工作都作为考核评优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通过上述四项举措,提升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激发研究型大 学开展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

  (四)建立良好沟通机制,畅通合作渠道

  首先,做好技术推广工作,多“打广告”,通过多种渠道让企业了解研究型大学的科技成果和研究开发能力,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模式,互 通有无。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走访交流,了解企业需求,寻求科技成果的出口,也使科研活动中的技术创新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把企业请进实验室,使企业充分 了解科研人员手中的技术成果。其次,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如与企业联合开展工程博士、工程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建立双方科技人员定期互派和交流机制等 [14],并以此为纽带,促成多点合作,带动全面合作。第三,加强宣传与推介,做好校企合作服务工作,积极发动并组织科研人员参加政府和地方组织的产学研 对接会、技术成果交易会等交流活动,与政府、企业共建技术开发和转移信息平台,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宣传力度,依靠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 等,促进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向企业的推广和转化。

  四、小结

  加强校企合作是研究型大学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是科技新形势下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立足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新形 势,了解了校企合作发展现状,借鉴SWOT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研究型大学开展校企合作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从挖掘现有校企合作 资源、依托存量做优,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布局增量做强,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激发内生动力,畅通合作渠道、建立良好沟通机制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型大 学开展校企合作的发展对策,进一步促进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1-75.

  [2]徐亚丰.研究型大学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08(12):42-45.

  [3]饶师昭.校企合作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115-116.

  [4]吕春燕,孟浩,何建坤.研究型大学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0):1-7.

  [5]郑丽华.美日等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的经验及其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3):78-81.

  [6]贺璐.校企合作创新动力机制与利益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7]汪佩伟,李帆.当代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7):113-115.

  [8]张锁柱.日本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途径[J].日本问题研究,1999(4):17-22.

  [9]干亚丽.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的校企合作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10]何红媛,郑小莉,何涛.研究型大学科研项目与企业研发有效结合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60-63.

  [11]蔡久评.论研究型大学和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J].企业经济,2007(11):35-37.

  [12]张艳芬,刘中成,耿强,等.新形势下研究型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80-183.

  [13]杨建.强化科技进步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J].学习论坛,2011(9):43-45.

  [14]洪银兴.科技创新与创新型经济[J].管理世界,2011(7):1-8.

1.立国教育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立国教育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立国教育网”或“立国教育联盟",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立国教育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立国教育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年终盘点 |中国教育报发布2020中国高等教育

    2020-12-29 11:12:18

  • 以评价改革牵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020-12-11 11:19:05

  • 彭丽媛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女童和妇女

    2020-10-16 17:21:52

  • 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评议考核办

    2020-08-14 17:22:29

网友点评